原标题:
行医四十年 呕血谱丹心
——记梅林镇梅林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方时华
□记者:黄瑞莉
来到梅林镇梅林村卫生室,已是下午三点左右。本以为这僻静的乡下,这时乡村医生应打着盹儿,度过暮春一个慵懒的下午。然而,走进卫生室,仍有七八个人围坐着在等,旁边一小间输液室里两三个人正打着点滴。这个卫生室唯一的医生方时华,穿梭在看诊的人中间,忙得停不下脚,让人全然忘了他已六十多岁的年纪。
一天二三十个病人 看诊从早站到晚
“方医生都六十多岁了,从早站到晚,一天下来腿都肿了。”
“我这一生,平平淡淡,只想为村里人看看小病。”
笔者跟在方医生后面,有一搭没一搭地问着话。“方医生又没吃午饭呢。”一位看病的乡亲替他回答说,因为找方医生看病的人多,每天吃过早饭,往往到下午三四点他才能吃上饭,送来的饭冷了,他干脆不吃了,有时泡碗面就对付过去了。等着看病的,陪着看病的,一屋子乡亲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这位医生,虽语不成句,虽言辞粗糙,可一点点,让笔者看到这位乡村医生艰苦又光辉的大半生岁月。
1974年元月,从宁国县五七大学经短短的培训后,23岁的方时华开始了他赤脚医生的生涯。当时所在的大队条件艰苦,他回忆说,连辆自行车都没有,只能背上药箱走路出诊,上门给乡亲们看病。从村口到山冲里,那将近二十里的路,方时华不知走了多少遍。群山静穆幽远,已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他独自一人往返走在荒草繁芜的山路上。“就杨家山也跑了好几个月。”有村民帮着回忆说,此去杨家山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那时,方医生每晚都去那为一位烫伤的村民打针、吊水。往往忙到夜里十二点多,再睡一会,睡到凌晨三四点钟他又下山来,因为诊所门口又是等着看病的人们。把白天的病人看完,吃完晚饭又进山为病人服务,这对方医生来说是家常便饭,他已然记不清有多少回。他心中只想着病人,甚至忘记了自己。
就在2013年的一天,他骑车赶回村卫生室,途中避车不及,不慎摔破了头。“鼻子一直出血,塞不住。”别人劝他赶紧去市里检查治疗,可想着还有一屋子人等着他看病,他坚持着回到了卫生室。简单处理了下伤口,用棉花塞住还在出血的鼻孔,他一声不吭地看起了病。鼻孔里的血止不住,他只能一直换棉球塞住,就这样,直到把病人都看诊完了。但这远并不是最惊心的一幕,时间再回到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那晚,为一位病人挂完水,已是12点多,才走出病人家的门一两百米,方时华只觉得喉咙一热,一股热流往上涌来,他吐出一口血来。蹲在地上,他又接连吐了好几口血。夜色苍苍人影单薄,他跌跌跄跄走了回去,可一躺下去,又开始吐血不止。“那一晚上吐了有两百多毫升血,可能是最危险的一个晚上了。”次日,他去了市医院拍片检查,是因长期高血压引起左心室肥大。可他总想着“把病人搞好”,眼下一天仍平均看诊二三十个病人,从早六七点站到晚上八九点。
行医四十年 为一家四代人看病
“方医生,你这手艺不传下去,我们怎么办哦。”
“我一定会坚持到我不能动的那天。”
为方便老百姓看病,八十年代初,方时华筹钱买药,在自家门前做了两小间房开了个诊所。直到2009年,他接下了村卫生室。说起方医生,在新梅村长大的章先生或许更有发言权,他告诉笔者,从他耄耋之年的父亲(现已过世),到他尚一岁半的小孙子,家里四代人都在方医生手上看的病。“小病都在方医生这看,除非大的检查项目必须去市里医院。”据他说,前不久,他的小孙子食了三鲜汤不小心呃逆,直接送到了方医生这里。因孩子太小,方医生建议不用药,让回去用做三鲜汤的材料磨粉冲水给孩子喝下去。“当时就好了。”章先生说,这让人不得不佩服方医生的手艺。“方医生医德高,想的是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看着忙不迭的方医生,章先生露出了钦佩的眼神。
“灵不灵照书行。”方医生说,虽然只上过几个月赤脚医生培训班,可通过不断看书学习,在实践里慢慢摸索,他也有了多年的看诊经验。因善施针灸,尤其找他看腰腿疼痛的病患多,芜湖等地的病患也曾慕名前来。而像脑溢血中风后遗症这样的疑难杂症,方医生也有自己的一套治疗方法。“我学术浅,想把我学到的一点知识用到。”方医生谦虚地说,既然选择了做乡村医生,就把它当作自己毕生职业,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看病,这也是他的一个信念。简陋的输液室里,方医生蹲下身来,妥帖为病人挂水,小心地扎针,细心地贴紧胶带,轻言细语地叮嘱着。“看我们方医生服务得好吧。”一位病人有些骄傲地对笔者说。
“人好,品德好。”村卫生室里,一时间众人交口称赞着。“他看了几十年的病人,里里外外,全是他一个人,一天从早忙到黑,再多人他也不发牢骚。”退休后经医院返聘,方医生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如果没人来接这卫生室,乡亲们看病更难,这里暂时离不开我。”方医生说,在身体还可以的情况下,他希望市医院能继续返聘他,让他多干几年,再为老百姓多服务几年。
村民请他多收个几块钱 他说开价凭的是良心
“我们经常跟方医生说,你就多收个两块钱吧。”
“我不在乎那一点点钱,只想把他们的病看好,减少他们的痛苦。”
看诊中,一位中年男子挽起了裤腿,告诉方医生,自己犯膝关节炎五六年了,无法正常劳作,饱受着疼痛之苦。听人说“看不好的找方医生”,也曾找来一回,可无奈当时屋子坐满了人,自己排不上号。蹲下身,方医生仔细摁、捏一番,告诉他关节腔有积水。只见方医生一针干净利索地扎进了他的关节侧,再慢慢往外抽,众人眼睁睁地看着近二十毫升浑浊的积液被抽了出来。转身走进药房,方医生拣了两盒药,仔细在药盒上写好服用事项,再交到病人手上,嘱咐他吃一个礼拜药,吃完再抽一次膝盖积液。这边收下了23元钱,那边开了几盒药又收下了10元钱。十几二十块,看病竟有这么便宜,让人不敢去相信。一旁,一位乡亲感叹地说,随便多收个几块,一年就多了好几万元的收入,可方医生“不干”。这么多年来,他坚持少收,有扭伤跌伤来的,推拿按摩他甚至不收钱。
“新医改后药品明码标价,可治疗开什么价凭的是自己良心。”方医生对笔者说,农村条件差,太贵的治疗、太贵的药老百姓承受不起,看病就不能看钱。拿针灸拔罐来说,按医院收费标准,一次施针5个穴位15元,拔3罐15元,加上诊疗费6元,需36元,可方医生只收半价。即使一天看二三十个病人,方医生也才几十块钱工资。而办理退休后,他每月也仅有三百元的生活费。苦苦行医四十年,他甚至在市里买不起一套房子。“我不羡慕别人,也不想赚钱发财,只想实实在在为大家干点事。”方医生依然笑眯眯地说。
“我很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值得说。”方医生几番强调。直到当天下午近五点,笔者一行人准备离开,方医生依然没坐下几回,没喝过一口水,没吃上一口饭。“他真的为这一方人民做了贡献,我们这医生没话说。”临行,有村民在笔者身后有些激动地喊道。(责编:石泽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