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两边山束一溪风,尽日行程在井中。
犹喜天围能里许,井中那得个宽通。
田塍莫笑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
岭脚置锥聊结屋,尽驱柿栗上山巅。
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
乃是山农垦斜崦,倚鉏无力政无聊。
下山入屋上山鉏,图得生涯总近居。
桑眼未开先着椹,麦胎才茁便生须。
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到得西。
溪面只销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
蚕麰今岁十分强,催得农家日夜忙。
已缚桁竿等新麦,更将了木撑欹桑。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山根一径抱溪斜,片地才宽便数家。
漫插漫成堤上柳,半开半落路旁花。
这八首诗是写杨万里离开宁国县城前往歙州的途中经过甲路镇的桑树坑、茶叶坑等村庄的所见所闻。宁国从古至今有不少地名叫“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桑茶坑也指那一带的山区农村。
第一首诗写全景。作者沿途经过的那一带的地形均是两山夹一条溪流,所以诗的第一句便写“两边山束一溪风”。“束”即“管束”、“束缚”。由于两山所夹,溪上的风也特别大,才有“一溪风”。接着第二句写感受,这感受就是整天的行程如走在一口水井当中似的。但作者转眼一想还觉得十分幸运,虽然周围的山峰像井壁一样围住自己,但还有一里路的余地,在水井中哪能有现在这样的宽敞和通达。诗表现出作者善于比喻又幽默恢谐的风格。
第二首诗写土地的稀少和珍贵。“田塍莫笑细于椽”应理解成“莫笑田塍细于椽。”,“田塍”指田间的畦埂子,“椽”是房屋顶上盖瓦的椽子。畦埂子是走人的,它比椽子还细,可想而知山农对土地是如何的珍惜。诗的第二句告诉读者,那畦埂子比屋椽还细的土地是山农的桑园和菜园。三、四两句更加形象地点出了山区土地的稀少和珍贵。农民舍不得把房屋建在平地上,只依靠在岭脚下那小的可怜的立锥之地上建房子。而本来可以种植在房前屋后的柿子树和板栗树,也都被赶到山顶上去种植了。句中的“聊”作“依靠”解。句中的“驱”用得很妙,把植物看作动物,把树木由静态变成了动态。
第三首诗写山农劳作的辛苦。诗运用拟物的修辞方式形象地勾画出山农的劳作姿势。诗一开头并未写人,而是写沙鸥。作者在山下远远地望见山腰上有数个沙鸥,一只脚弯曲如钩一只脚翘直。仔细一看,原来不是沙鸥,而是在山腰上劳作的农民在开垦斜坡。因为在斜坡上劳作,姿势必然是“一足如钩一足翘”。现在他们正靠着锄头无力而又无聊地休息着。句中的“斜崦”即斜山坡,“鉏”即锄头,“政”作“正”解。诗形象地描绘出山区农民耕作的特点和生活的艰辛。
第四首诗写山农的日常活动。一、二两句概括了山农的活动范围:下了山就进屋,上了山就锄地,图谋生涯总是在居住地的附近。古时由于交通的不便,很多山农一辈子也没有出过山,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社会上的信息也很少知道,生活既艰辛又单调,不像今天的农民有电视,有手机,出门还有汽车。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生活的单调,农民指望的只是有个好收成。三、四两句就表达了这样的期盼:桑叶刚长出就想着它结果,麦子的胚胎才出来便希望它尽快长出麦须而成熟。句中的“桑眼”指桑叶初生而尚未舒展。“椹”指桑椹,桑的果实,可入药。
第五首诗写秧田和水源。作者看到溪边的岸上有秧田,而秧田与水源隔着一条深溪。他马上想到秧田要用水,而溪东的水又如何才能到达溪西的秧田?三、四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作者又看到溪面上横着一根用剖开的毛竹做成的水枧,溪东的水就是通过水枧快速地流向溪西的秧田。句中用了“只销”和“过如飞”两个词,使诗句显得流畅和欢快,也蕴含着作者对山区农民智慧的赞颂。
第六首写农家丰收前的忙碌。作者不仅善于观察,而且也很熟悉农事,他一眼就看出今年的桑树和麦子长势很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农家也因此提前忙碌起来,做一些收获的准备工作。句中的“麰”指大麦。诗的三、四两句列出了具体的两项准备工作,一是已经绑好横竿待新麦的收割。二是用了木支撑已经倾斜但尚未倒伏的桑树。支撑将要倒伏的桑树的木头一般比较硬,而且支撑点要有丫杈,所以作者用“了”字的形状代替木头的形状,称之为“了木”。
第七首写雨后牧童放牛的情景。一、二两句写气候与环境。这天风日晴明,又刚刚下过雨,溪里水满,地面初干,堤上野花盛开,嫩草肥美。后两句写牧童和牛。一位牧童靠在柳树下睡着了,而他放牧的那头牛吃着鲜嫩的青草,越吃越远,吃到柳阴的西边去了。诗中的风、日、溪、花、草、柳、童子、牛组成一幅美妙的春光图,充满着农家生活的情趣和自然朴实的美感。
第八首诗写山边小村。诗的大意是:山脚下有一条小路沿着溪河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这一小片相对宽阔一些的地上安置着好几户农家。堤上插满了柳树,路边开遍了各种野花。第一句中的“抱”作“围绕”解,“斜”作“弯弯曲曲”解。诗中对柳用了“漫插漫成”,即随意插插都能成活;对花用了“半开半落”,即一半正盛开,一半已雕落。以此比喻山村农民虽然生活艰苦些,但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却也逍遥自在。正是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就像“漫插漫成”的柳。生活既有乐趣,也有艰辛,就像半开半落的花。
八首诗生动地展现了宁国山区美丽的自然风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勤劳朴实的农民。诗中有许多生动的比喻令人难忘,如“两边山束一溪风,尽日行程在井中”、“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溪面只销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等等。诗句朴实、优美,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也说明诗人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张贤南)(责编:石泽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