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痴情 与坚 守
——宁国中学教研处主任吴云驾老师的教育情怀
□记者:石泽凤
不久前,首届“江淮乡村好教师、江淮好班主任、江淮好学科名师”评选表彰大会在合肥市科大讯飞公司隆重举行。宁国中学教研处吴云驾主任荣获“江淮好学科名师”称号,这是继2012年钟时珍荣获“江淮好教师”称号、2013年李为民荣获“江淮好校长”荣誉称号后,该校教师又一次获得的省级殊荣。
“我在知识的海面升起/高高照亮远行的航船/飞翔 打开生命的折扇/与帆同行 向西一直向西……”(摘自《太阳的事业》)——言为心声,吴云驾老师的诗,向我们袒露了一个普通园丁忠诚教育、乐于奉献的那份痴情与坚守。
31年始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15届高三毕业班备考把关,6届班主任经历(所带班级出过5个地区状元),连续6年被聘为安徽省远程教育首席辅导教师,让这位“不死的癌症”(强脊炎)患者,快乐课堂的践行者,学校科研的领跑者享誉江淮两岸,他的事迹还登上了国内三大中学历史教育专业杂志之一的《中学历史教学》“名师选介”专栏(2011年10期)。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省“教坛新星”、宣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宣城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宣城市“教研先进个人”以及宣城市“优秀教研主任”等荣誉称号。
大爱无疆燃红烛品格
1983年从安师大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宁国中学至今已32个年头,当年青春勃发的教坛新秀,如今已满头白发,一脸沧桑,唯一不变的是吴老师的工作激情和拥有一颗关注学校教育发展的拳拳之心。
他于1986年身患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目前病程已进入晚期,从颈椎到尾椎呈现多发性骨质增生并形成骨桥,发病时晨僵严重,无法弯腰、行走,晚上睡觉无法翻身,疼痛难忍。但他不愿请假在家,常常只在医院挂床拿药,或靠吃止痛片坚持上班。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曾经把身罹重症的妻子托付给了岳父岳母。2005年3月,父亲遭遇车祸,他坚持在高三上完课后直接赶往车站;怕耽误第二天的高三教学视导工作,在看望父亲之后他又从百里之外连夜匆匆赶回。原来在他的心里最放不下的是学生和他负责多年的教研工作。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行动指南。作为班主任,他所带班级6届出了5个高考地区文科状元,升学率也屡次破纪录创新高,在宣城市引起极大反响。这些看起来有偶然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必然。在班级管理中,吴老师总是严慈相济,润物无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他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力争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学困生掉队,把爱的阳光洒在每个学生身上,把一届又一届学生引上灿烂人生路;他还关心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2012年12月,为宁国天湖镇“留守儿童之家”捐献365本书,祈盼那些生活在美丽乡村的孩子们,一年365天,天天读好书,快乐成长,幸福永伴。
快乐课堂筑快意生涯
从教以来,吴老师立志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研究型教师。学有专攻,教有所长,杜绝照本宣科做知识的搬运工,鄙视浮躁短视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贮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率性豁达之趣,营造快乐课堂之境。
做一个教书匠易,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难。他高度认同著名教育专家崔允漷的观点,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他的课堂教学风趣幽默,生机无限,给孩子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请看:
“话说2010年9月开学第一天,高二(3)班教室里传出阵阵掌声、笑声,讲台上站着一位新来的历史老师,老头子背有点驼……平时他在课堂教授知识的同时,始终在同学们面前展现灿烂的笑容,于是渐渐地征服了大家。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学到一种思考的力量,一种做人的准则,还能够得到一种父爱般的温暖……同学们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近,大家开始并习惯叫他‘驾哥’,喜欢徜徉在他为我们构建的历史天空,期待着他信手拈来的那些逸闻趣事,以及或冷或热的幽默。”(摘自陈耀灿《记我最喜欢的历史老师吴云驾》。
曾与吴老师相识于北京的河北北河中学韩文虎老师也在《幽默,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演讲与口才》2009年5期)一文中这样写道:“安徽省宁国中学高级教师吴云驾,也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使历史知识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诗意栖息八小时之外
一个老师的底色是“学识”,出彩在“课堂”,魅力在“人格”,功力在“研究”。出于对事业的痴情,对专业的痴狂,对文学的偏好,阅读、写作几乎占有了吴老师所有的课余时间。学无止境,因为他对“老师”有别解——“学到老的师傅”。
正如他的博客个性签名所说的那样:“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懂得人生耕耘的意义;因为有一个老乡叫陶行知,所以我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工作意趣;因为有一个先辈叫毕昇,所以我不能让白纸落满灰尘。”目前他已与两人合著出版《历史趣味知识》一书(海天出版社),编写出版了两本校本教材——《走笔三津》、《走进社区》,并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新高考》等刊物发表作品20多篇,在历史类报纸发表文章300多篇,主编、参加过20多部教辅用书和地方史专著的编写工作。作为教研先行者,他主持过4项省级课题,其中有两项分获省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二、三等奖,还先后在安徽省论文、优质课、教案和博客评比中获得四个一等奖,在安徽省历史同行里享有较高知名度。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正是这样,吴老师无论在指导学校教科研还是教育培训方面都呕心沥血,激情洋溢,同时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视角征服了很多同行。私下里老师们爱用“吴大帅”这个称呼表达对他的喜爱之情,与此同时各种专业表彰和荣誉也接踵而至,获奖证书塞满了几抽屉,它们无声诠释着他的付出、历练和辉煌。
“云飞水流笔生风,驾轻就熟诗有神”,这幅校长赠与他的生日嵌字贺联,生动贴切地反映了其精神风貌。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诗写者,如今他在《星星》、《诗林》等报刊发表诗歌百余篇,并正式出版了个人诗集《心灵的独舞》(大众文艺出版社)。诗意地栖息工作八小时之外,伫望星布天下的满眼桃李和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他感觉内心丰沛充盈。既然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表示“即使哪一天桅杆累倒了,倒伏成一株成熟的麦穗,我想只要神圣的种子、土地、阳光和水依然存在,明天的世界会更加丰满、辉煌。”(《一个教师神圣的自白》)(责编:石泽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