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高山云里夺尖
——青龙乡西林村感受黄花云尖诞生记
□记者:黄瑞莉 石泽凤
黄花云尖,轻念到这个名字,仿佛已置身黄花山上黄山坪,放眼千亩茶园,翠绿葱茏。择谷雨后,约三五友人,前往传说中的黄花山。暮春初夏,阳光渐盛,公路两旁一排排绿树向远方延伸,而绿荫蔽日,穿过这条美丽的乡间公路,便到了青龙乡西林黄花村。
采茶:是累也是乐
于山下,远远地就看见,垄垄茶树抱着山,一丛丛茶树冒着嫩绿尖儿,翠色喜人,像要染绿了山下清河。“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村里几个采茶人早已埋身于株株茶树,飞快提手采摘,动作熟稔。带着对翠绿的向往,挎上竹篾小篓,化身采茶女,远远上了那层崖。“头茶苦,二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采茶工说,头茶即春茶,从清明左右开始采摘,一般摘至立夏左右。立夏后,茶便“夜夜老”,等到秋季,萌芽多养树而不摘。因此,黄花云尖只采春季一季茶。而春茶也采那么几回。头回在清明前采,掐其嫩尖,喝其清香。二回在清明后采,采一叶一尖,三回等到谷雨,采两叶一尖,四回便是谷雨后采末茶,也叫通茶。提手采之,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鳞片、杂叶,看几个采茶工的盈筐里,一筐筐茶叶采得甚是漂亮整齐,清清茶香隐隐飘来。
黄花山,大概因遍生黄花菜而得名。八百五十米海拔的黄花山,山越高,茶越香,一位采茶工说,黄花坪顶上太阳那么一晒,茶叶喷香。此去黄花坪还需步行近一个时辰,悻悻作罢,只能听采茶工们讲得津津有味。山丘路漫,趁早她们便要上山,爬一回歇两次,爬得汗如雨下,湿透了衬衣。遇上下雨,踩一脚还黏一脚薄土。可采茶工谈大妈说,也不光是累,还有美和乐。无限风光只在坪顶,她形容,一个清晨下起雾来,黄花山陷在晨雾里若隐若现,望过去只见得山尖点点,而云缠着山尖,那美不胜收的景色,叫人神往之,让她们情不自禁驻足。“简直像七仙女下凡来了。”她夸张地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笔者筐子里也装了小半筐茶叶,下山一称,约两斤,甚喜。
制茶:是苦也是香
带着自己采摘的茶叶,就近到一户做茶的人家,手工现炒出来。在黄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茶。古朴的旧式木板平房,一踏进堂屋门槛,就闻温热的一阵茶草香。一边炒茶机低低轰鸣,一边生铁炒锅温度渐升,几个烘茶竹斗上,茶叶摊着,渐干颜色渐深沉。从八几年黄花云尖创名茶开始,黄洪水师傅家便开始炒茶、制茶,他也是黄花云尖手工制茶第一代传人,至今已三十余年。新摘的茶草先摊瘪,过多的水分会影响茶叶颜色。“传统炒茶第一步是杀青”,黄师傅边说边将一捧茶草倒入锅中,这一捧仅二三两。翠绿的鲜叶碰上滚烫的铁锅,在锅底细细炸响,从外向里手不挨锅,掬起一捧茶草来,抖开撒落,如是反复约三五分钟,只见翠色在抖,闻得青香在手。第二步造型,把铁锅温度降到四五十度,黄师傅伸直手来翻炒,每一捧翻透、撒匀。约莫十来分钟,失去了水分的茶草更剩一小捧,条索细长且直,而茶香馥郁。最后将炒好的茶叶均匀摊上竹斗,斗下生炭火,曰烘茶。看它们柔软嫩绿,还泛着白白的绒毛,煞是惹人喜爱。耐心地等了约一小时,便迫不及待将这一捧茶装进纸袋。
一位姓吴的老先生正在买茶,作为黄师傅的老主顾,他欣然聊起茶来。喝茶三四十来年,他从心里尊敬这天赐之物。从福顶玉雪,到峨眉竹叶青,他喝过几十种茶,而黄花云尖不在其下,有着真正的茶香。一小撮的黄花云尖,用八十度的水冲泡,清香醇和,喝过两三泡,茶淡如水,而清香留齿。
品茶:是禅意也是人生
装茶纸袋敞着口,一路闻着茶香而归。午后,径直奔妙喜精舍。茶舍主人覃世勇正院内品茗,清静自在。二十年来,他着力传承传统手工工艺,凝炼黄花云尖纯正香茗,推动宁国茶产业发展,并将茶文化结合禅意推广开来。茶青绿,香醇,每泡茶味层次递进,数泡后回味甘甜。精于研究“茶如何”,覃先生道出了个所以然来,他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地人和”的和谐状态,好茶如是。
黄花云尖,幽借山头云雾质,其产地主峰黄花山,海拔850米,属黄山余脉,降水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5%,空气湿度维持在64℃,雨雾时间多,气温常年维持在16.4℃,土质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茶树生态环境良好,鲜叶清爽干净,更翠绿。《茶经》认为茶生“烂石为上、砾石为中、黄土为下”,黄花山上风化岩丛生,山泉潜通。得天地磅礴之气,物产蕃阜,包括黄花云尖大叶茶和猪耳朵茶,叶片大而肥厚。一亩仅产八斤茶,其甜度、耐泡度更高。喜闻去年八月,黄花云尖在由世界绿茶协会(日本)举办的2014世界绿茶评比中,斩获金奖。日前,在“华茗杯2015全国名优绿茶质量评比活动”中,黄花云尖又获优秀奖。
覃先生介绍,黄花云尖紫芽为上,他们开发出黄花紫舌、黄花云尖,及黄花正红、大慧禅茶等产品,其中正红还取祁门红茶,正山小种制茶精髓,轻发酵,深烘培。“喝好茶,好好喝茶。”喝茶也似修道,禅茶文化追求“正清和雅”,讲究器物与意境统一。他表示,未来将把宁国茶品牌推广开来,实现教会老百姓用茶治病,传承“茶如何”文化,追寻茶文化根源三个层次的目的,达到“老百姓大口喝茶,文人雅士小口啜茗”的饮茶意境。(责编:石泽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