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处处皆诗情
——记山野诗人张海林的诗意生活
□记者:黄瑞莉
东山渡,骤雨未歇,海林农庄陷在茫茫一片雨里。山愈发青了,白墙黛瓦衬着棱窗。走在亭廊上,移步换景。一人抱粗的柳树布满绿茸茸的青苔,斜倚着长了上去,繁盛的枝叶掩着亭廊,又垂下檐来,随风雨飘曳。再几步,碗口粗的柳树旁靠着一把摇椅,静静望着远处几十亩邱村大塘,雨没大塘,急打水面,溅起无数水花来。矮矮的一溜杨树生在塘中,高高的一片翠竹在塘边摇摆。这样一个诗意的山野,“生”出了一个诗意的人来。
随心而作 三十多年热爱写诗
坐柳树下听雨,喝一杯热茶,看塘水渐生,听农庄主人张海林讲他的诗。皮肤黝黑,身板壮实,虽年过半百,他仍有活力,带着一股山野之气。粗糙的双手,陈年的伤疤藏着他艰辛的过往,不了解的人是无法将他跟诗联系到一起的,因为他初中二年级还没读满,一年到头也写不了几个字。然而,每个人都有爱诗歌的权利,虽生活残忍,可没掩埋他一颗浪漫的心。
九十年代,他经历了一次次创业失败,翻了一个又一个跟头。“坐在塘边我直想哭。”一天他心情沮丧到了极点,随手扯了一把草撒向塘里的鱼,恰鱼争而食之时,一群山雀轰然飞过水面,惊得鱼儿乱逃,激起一拨拨水花。“青山入碧水,飞鸟惊鱼群,掀起千层浪,坚山也变形。”一首“打油诗”便脱口而出了。
要说作诗,他说起于无心。“泉水一样清澈,洗去我身上灰尘。”还在十七八岁少年时,偶然一次他帮别人作了一首献给老师的诗,这是他人生第一首诗,他说,只要热爱生活,注意观察,作这样的诗并不难,而很多诗皆由当时心境借外界表现而成。那时,只要不下雨便要干农活,张海林直言很辛苦,一日下雨,他坐门槛里边,看着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翠绿的瓜藤,他心想“春天多美啊”,于是一首诗又“溜”了出来,“花闻春天互争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三十多年以来,他一有空就作诗,而所写的,全都是生活中其亲身感悟。至今他做了很多诗,已记不清具体有多少,皆有感而发,随心而作。笔者发现,一首首诗,有的虽所作时间已久远,可提起当时的场景,他仍然能够让自己置身其中,让诗歌再次脱口而出,“都是自己心里想的,深入骨子里,哪会忘记。”张海林说。多年来不论是高兴了,哀伤了,有所得抑或失落了,诗歌总是不离左右。正是诗歌,让他从生活的泥沼中看到希望,给自己原本暗淡的生活以持久的亮光。
借诗抒爱 在他心中山野处处藏诗
森森竹里闲庭院,唰唰雨声里,他又念起曾为自己爱人作的诗。“当时想告诉她自己心意,可又怕她拒绝,因为不知她心里是什么想法。”情愫暗生,却纠结不已,借着诗,他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你是天上的太阳/耀眼的光芒/让我无法看清你真实的模样/你是梧桐树上的凤凰/那茂盛的枝叶/让我无法看到你金色的翅膀/你是挺拔的翠竹/站在你脚下/却无法将你丈量/你是山中的兰花/近在咫尺嗅到你的芳香/却无法看到你美丽的脸庞”,梧桐树、翠竹、兰花,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朴实无华的浪漫年代。这份浪漫情怀打动了那个自己仰慕的人,双方终于喜结连理,而且几十年过去了,他对爱人仍然保持着当年的情怀。
如今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他有了海林农庄。说起为什么要建这个农庄,张海林说,因为这里太美了,一日在塘边独钓,一阵雷后忽地暴雨倾至,没处躲,只好蹲那株大柳树下避避雨,眼看着水漫塘边,山前小溪水哗啦哗啦流,知了、麻雀叫声声入耳,再看雨洗得山更绿,天更蓝。“我看得忘记了自己。”不由得,他又作诗道:“雨沐青山林更秀,蜿蜒小溪欢快游。枝头夏蝉山雀笑,身在此处心净空。”于是乎,他把农庄建到了这里。一砖一瓦自己垒,连农庄套房的窗棱都是他自己打制的。不规则的中式窗棱古朴清雅,又牢固。而每个房间,清爽干净,却设计不同,翠竹、原木,树皮,这样的元素让居住也变诗意起来。张海林是有感觉的,他没有学过“设计”,可每个房间无不是他巧思妙想设计的。就像没有学过诗,可每首诗无不是出自他心中一样。翻看他手机朋友圈,几乎每几天他便有一首诗,写山、写鱼、写笋……,好像这山野处处藏诗,生活到处是诗一般。“山泉涤手垢,细雨洗心尘”他说,年过半百,人变得心平气静,一些突然的生活感悟,都化作了一首首诗。
近午,雨还在缠绵,他从塘里捞起几尾鱼、几把清虾,山泉涤洗,麻利钻进了厨房,不一会儿,端上了几盘菜来。青翠的莴笋丝夹杂着红艳艳的辣椒丝,嫩黄的鸡蛋烙韭菜散发着香气,还有清虾“醉红了脸”,红烧鲫鱼汤汁煮得咕嘟嘟冒起了泡。又好似他作的诗,朴素、平淡,充满俗趣,又韵味无穷。诗是什么,有节奏和韵律,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张海林说,自己没多少文化素质,也并不知道作的诗怎样,可即使过了六十岁,他还会写诗。
也许诗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不管生活如何起伏,你内心对它不离不弃的守望和热爱。(责编:石泽凤)
|